全职教师
<

全职教师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队伍 > 全职教师 > 正文

陈学飞

时间:2019-11-25 11:17 来源:

姓名:陈学飞


职称: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


电话:


Email:


个人网页:


所授课程:外国高等教育史、美国高等教育史

国际比较高等教育

教育政策专题


研究领域:

比较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政策

发表成果:

出版著作:

1, 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合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

3, 西方国家教育新进展,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

4, 大学的功用,合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5, 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合著,日本广岛大学,1995

6, 美日德法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7, 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辽宁师大出版社,1996

8, 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译者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1949-1999),总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1, 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4

12, 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合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13, 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派留学效益研究,合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8

14, 外国高等教育史有关美国高等教育的章节,黄福涛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5,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上中下),主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6,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主持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17, 国际视野中的高等教育探索,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1

20,信念与抉择: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与展立新合作,载于《北大视野:新中国60年学术流变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18, 北京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丛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发表论文:

1, 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与郝克明合著,人民日报,1980,10,25

2, 改革和加强我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几点意见,与汪永铨、郝克明合著,教育研究,1981,8

3, 建国以来我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几点经验教训,与郝克明、汪永铨合著,教育研究,1981,10

4, 关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合理结构的探讨,北京高教研究,1983,2

5, 美国各州之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未来与发展,1985,2

6, 美国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上),上海高教研究,1986,1

7, 美国高等学校的类型结构(下),上海高教研究,1986,2

8, 美国高等学校内部的人员构成,北京大学高教论坛,1986,1

9, 美国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外国教育动态,1986,4

10, 美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第三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1,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变革,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88,2

12, 八十年代以来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外国教育,1988,3

13, 高等教育市场论,北京大学学术理论副刊,1989,4,15

14, 美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系统及其主要特征,云南高等教育研究,1990,3

15, 论美国高等教育的调节机制,外国教育动态,1991,2

16, 美国高等学校与社区发展,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91,1

17, 美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及其特征,高等教育研究,1991,2

18, 八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1991,4

19, 五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共性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2,1

20, 美国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育研究,1992,6

21, 美国初中后到大学本科教育结构述评,比较教育研究,1992,2

22, 高等教育必须面向市场的挑战,光明日报,1992,9,16

23, 西方学术自由思想的历史演变述略,教育研究,1993,5

24, 美国现行教育行政制度述略,比较教育研究,1993,6

25, 美国高教史上若干关键性决策及其影响和启示,高等教育研究,1993,3

26, 美国大学新生的基本特征,思想理论研究,1993,4

27, 二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上海高教研究,1995,3

28, 二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民主论探讨,高等教育研究,1995,3

29,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究(上),高等教育研究,1995,6

30, 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究(下),高等教育研究,1996,1

31, 二战以来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思想的演变,方法杂志,1996,3

32, 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六大基本趋势,教育研究,1996,12

33, 试论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外国教育资料(上海),1996,6

34, 面向21世纪北京大学迈向国际化的策略,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论坛,1997,1

35, 谈谈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要素,比较教育研究,1997,2

36, 美日德法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的几个共性问题,高等教育研究,1997,4

37, 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上海高教研究,1997,12

38, 我国距离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遥远,上海高教研究,1998,2

39, 国际化-90年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与雷静合作,有色金属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0, 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50年回眸,高等教育研究,1999,5

41, 欧美四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及其启示,中国高等教育,2000,22

42, 警惕博士生教育中的“学位工厂”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43, 传统与创新:法英德美博士培养模式演变趋势探讨,清华大学教育科学研究,2000,4

44, 应确立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的价值取向,中国高等教育,2001,22

45,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现代大学教育,2002,4

46, 公派留学效益几何?中国教育报,2002,8,21

47,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中国大陆公派留学教育的成效,澳门理工学报,2002,Vol.5

48, 试论新世纪我国公派留学的指导方针及政策选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创刊号

49, 高等教育系统的重构极其前景,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3,

50, 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效益与发展对策,与陈昌贵合作,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3,2

51, 人才流动与留学效益之评说,神州学人,2003,7

52, 谈学术规范极其必要性,中国高等教育,2003,11

53,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公派留学教育政策的演变及成效,复旦教育论坛,2004/3

54,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教育研究杂志大陆版,夏季号,2004,6

55, 国家利益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北京高等教育,2004,5

56, 军事因素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启示,王书峰 陈学飞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57, 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濮岚澜,陈学飞,高等教育研究,2004,2

58, 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

59, 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

60, 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若干基本问题,载于《大学国际化-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61, 高等教育改革及研究生教育,载于《聆听前沿-全国首届教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讲演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62, 积极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政策研究,载于《教育研究大家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6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与展立新合作),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09,8

64, 高校去行政化:关键在政府 (上海)探索与争鸣,2010,9

科研项目:

“六五”(1981-85)国家级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

“七五”(1986-1990)国家教委重点课题“外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八五”(1991-95)国家教委重点课题“美日德法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九五”(1996-2000)国家教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

“九五”(1996-2000)学位制度和研究生教育课题“博士培养模式国际比较研究”;

“九五”国家级重大课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改革研究”;

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研究课题“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不均衡现象研究”;

教育部国际司课题“公派出国留学效益评估”研究(2001)。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高等学校弹性学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高等教育政策实例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国家一般课题“信息社会与高等教育变革比较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基地课题):转型期中国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2005,4-2007,4

国务院学位办委托课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1978-2003)

北京市政府委托课题:关于北京市建设学习化城市中的学分转移与积累制度研究(2004——2005)

教育部委托课题: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欧美部分)(2005,8,15—— )

教育部社科司“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研究, 2006 年——

教育部高教司委托课题:高等教育政策文本系统研究,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托课题:中国博士质量分析,2007-

国家哲学社会攻关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研究第13子课题“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背景与条件”2008,6,1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政策目标与执行过程偏离问题研究:以独立学院为例(2008年)

获奖情况:

教学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1、建国以来我国文科高等教育的几点经验教训(1981,10),“教育研究”杂志教育现实问题研究优秀论文,1985,12

2、关于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合理结构的探讨,北京市首届科学研究成果青年鼓励奖,1986,5

3、“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主要参与者之一,全国首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1990

5、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北京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专著三等奖,1990,11

6、美国高等教育的调节机制,北京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1993

7、五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几个共性问题,“高等教育研究”杂志(湖北)优秀论文,1993

8、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探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国高教学会,1997,12

9、“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北京大学第六届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998,6);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12)。

10、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50年,北京大学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著作二等奖(2000,5);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国家第二届教育图书一等奖(2001);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1、留学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5;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12

12、西方怎样培养博士,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2006

13,高教学会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林小英、茶世俊、王书峰、涂端午连续四届分别获得中国高教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14,《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高教出版社,2006,3)获北京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9,9,4)

16,理想导向型的政策制定——“985”工程政策过程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次(2009)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论文类一等奖,2010,2,25

其它获奖: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

北京市优秀教师,中共北京市教育工委、教委、人事局、财政局等,2006

国务院特殊津贴(2008)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工作者(2008、2009)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0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组委员(第五届2003—2009;第六届2009-)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2007,9-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专家组成员(2010—— )

学术交流经历:

1983,9——1984,9 美国密执安大学 访问学者

1997,9 印度国家教育行政研究所,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教育与就业研讨班”

1993,9——1994,9 美国哈佛大学 高级访问学者

1999,10-2000,4 日本名古屋大学 客座教授

2001,8——9 日本、美国,考察公派留学生为国服务状况

2002,12,1——31 台湾淡江大学,访问教授

2005,2,4-5,4 日本广岛大学 访问教授

给学生的话:

上一篇:马莉萍
下一篇:李文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