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议
<

讲座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会议 > 正文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3年新年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3-01-02 15:08 来源: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国将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不确定的未来,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探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才培养问题,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于2022年12月28-29日成功举办“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教育改革与创新”2023年新年论坛。论坛采取线上方式进行,海内外通过线上方式参与论坛人次逾万人。

图片

新年论坛的主旨报告于28日上午举行,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伊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致欢迎辞。阎凤桥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科的发展历史,指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向来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方向,积极发挥北大综合学科与跨学科优势,在学科特色建设和国家教育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全国一流教育学科建设拔尖单位之一。未来,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的引领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将把“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作为下一个五年的重点研究内容。最后,他预祝本届新年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提供的学术交流机会,在学术同仁间激发研究智慧、凝聚研究成果。

图片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资深文科教授李实老师作题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主旨报告。李实教授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缩小收入差距的艰巨性、教育发展与收入分配间关系、促进教育高质量与公平发展、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李实教授指出,共同富裕的长期目标包含“富裕目标”与“共享目标”,一方面要通过激发创新、深化改革带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情形。因此,考虑到教育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长期目标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作用,应当在发展高质量教育的同时,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公平,缩小城乡、地区、人群受教育机会差异,最终实现人人享有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同时,李实教授指出,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型政府会在教育领域优先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平衡教育资源配置。而在难以改变高质量教育与公平教育基本格局的现实约束下,应当在增加教育资源投入的同时,于教育资源增量的分配中向发展公平教育方面倾斜。李实教授的报告,深刻揭示了教育发展与收入分配间的核心关系,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高质量教育发展与改革提供了饱含学理的真知灼见。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教育中心顾问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总督学顾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瞿振元教授,作题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条件下人才培养的定位与路径》的主旨报告。首先,瞿振元教授在回顾人才成长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反思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学何为”的问题。他指出,本科教育基础性再定位、教育知识体系再构建、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等,应构成高等教育普及化、科技产业迅速变革等现实背景之下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支柱。展望未来高等教育形态变革,瞿振元教授提出了“统筹三教”、“推进三融”、“协同创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构成路径,并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系统创新、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是从“失联”走向“融通、融合、融汇”的高等教育变革路径,是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图片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作题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要点》的主旨报告。张力教授分析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建设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部署问题。他认为,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点上,开创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他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与改革,应当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张力教授基于对教育体系基本形态的分析进一步指出,我国业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并且逐步向发达状态演进。在“大体系”、“分领域”、“新格局”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基础上,应当逐步建立建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三条通道相衔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教育体系框架,实现产学研系统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光谱”,努力建成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不同领域的主力军、生力军、集团军。

图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友超教授,作题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在传递什么信号?》的主旨报告。邓友超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在历史进程中始终追求与国家制度相匹配的目标,并在这一匹配过程中传递着“综合价值论”、“增强流动性”、“构建文明新形态”的信号。中国教育体系传递的综合价值论信号,既包含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在价值,又包含承载着厚重国家使命的外部价值,应当树立综合价值论的视野看待中国教育体系。邓友超教授进一步指出,“流动”是观察中国教育体系的新视角,乡村与城市、体制内与体制外、国际与国内、毕业生向中等收入群体的流动及其牵涉问题,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教育研究新课题。他最后提出,中国教育体系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从制度角度把握中国教育体系。中国教育体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建立起与国家制度相匹配的教育制度,丰富了人类教育制度形态。中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情结,并非按照西方现代化理论进行发展,而是需要在世界文明格局中保持独有的教育文明姿态。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岳昌君教授作题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主旨报告。岳昌君教授从“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数据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热点现象及其背后的教育本质问题。首先,岳昌君教授从人力资本理论与工资竞争模型出发,分析了“考研热”问题背后隐藏的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匹配的矛盾,反思了本科教育的定位问题。其次,他从筛选理论与工作竞争模式的视角分析了“考证热”背后存在工作特点取代劳动力特点,成为工资决定因素的问题,并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与工作分层模式分析了“考编热”背后的地区、行业、单位职业差异所导致的毕业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并存的现象。最后,岳昌君教授指出,就业热点问题背后反映出的教育本质问题在于,无论是专科生、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表现出“个人理性”但“集体非理性”的现象。尽管考研、考证、考编意味着稳定的教育机会、较高的经济回报,但对国家教育发展、现代化建设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均会来带一定挑战。28日下午和29日全天共有六场精彩纷呈的专题论坛成功举行,与会嘉宾分别围绕教育与高质量发展、教育资源配置、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与对策研究和县域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吸引近万名听众线上参会。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学术同仁间的成果交流、思想碰撞,展现了中国教育经济学科发展的时代使命。在2022年末这一告别既往、祈盼未来的特殊时期,各位专家学者云聚未名湖畔,为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建言献策,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点燃耀眼的思想火光。祝愿2023年中国教育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上一篇: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一:教育与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2022年第6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精彩回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