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二:教育资源配置

时间:2023-01-05 15:25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3年新年论坛专题二分论坛“教育资源配置”于2022年12月28日下午15:50-17:50成功举办。专题二分论坛主持人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薛海平、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杨素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朱琼、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副主任范皑皑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薛海平作题为《校外补习支出会让家庭陷入相对贫困吗?——兼论“双减”与共同富裕》的报告。置身共同富裕发展目标与“双减”政策落实成效评估的现实背景,薛海平教授就参加校外补习是否会使家庭陷入相对贫困,以及陷入相对贫困是否会进一步影响家庭对贫富差距的感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该研究采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学科类上市公司新东方各省培训机构数量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法评估了“双减”政策对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影响。薛海平教授指出,参加校外补习会导致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线,“双减”政策能够通过减轻家庭校外补习支出负担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该政策存在改善收入分配的正外部性。其次,他认为,参加校外补习会导致低教育水平家庭、农村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线,因此政策减贫收益最大群体是弱势阶层家庭,“双减”政策有利于共同富裕“提低”目标实现。最后,薛海平教授指出,参加课外补习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线,会影响家庭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感知,导致家庭倾向于认为贫富差距问题更为严重,因而“双减”政策能通过减轻家庭校外补习支出负担促进精神共同富裕。

图片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杨素红作题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背景下专业—工作匹配与工资溢价——基于Shift-Share IV的估计》的报告。该报告聚焦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中专业—工作匹配问题,基于2014-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派遣数据与就业调查数据,利用Shift-Share IV的方法解决专业—工作匹配分析中的内生性问题,从院校和专业层面分析了专业—工作匹配对工资溢价的影响机制与异质性等问题。杨素红教授指出,本科毕业生专业—工作匹配能够带来工资溢价,并且专业—工作匹配的工资溢价在院校类型、同伴规模、专业类别、行业划分方面存在异质性。随后,杨素红教授分别从资源稀释理论和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阐释了专业—工作匹配导致工资溢价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培养过程与专业知识重要性的问题。杨素红教授的报告,为讨论专业—工作匹配对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长期影响提供了重要启发。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朱琼作题为《新建校区何以助力城市创新创业?》的报告。创新创业在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政策背景,朱琼教授利用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中国区域创新创业指数”等数据资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与事件研究模型,分析了新建校区建设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中的作用。朱琼老师指出,在城市层面,新校区建设对区域专利创新存在比较稳健的积极效应,但对新建企业数量、吸引外来投资、商标注册数量的影响不稳健。其次,她认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区域创新创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更符合当地企业需求、其合作成本也更低。最后,朱琼老师指出,异地办学校区,相比于同城搬迁校区、新筹建校区对城市创新创业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可能是由于异地办学行为大多以区域优势不明显高校在更具区域优势城市设置研究生院的形式出现,因而较多地考虑了学科布局与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对城市创新创业也更具积极作用。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副教授作题为《高校与地区专利创新》的报告。立足高校创新服务功能日益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力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知识溢出在地区创新技术发明、扩散与应用中扮演者日益重要角色的现实背景,哈巍副教授基于2000-2016年全国2711个区县行政单位面板数据,基于多期DID模型、事件研究模型的方法,分析了高校扩招后新建校区启用对城市发明专利创新的影响。哈巍副教授指出,新建校区启用对所在区县专利申请总数存在积极促进作用,其中对发明专利数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其次,除个体专利申请者以外,其余各类创新主体的专业申请书均有所提升,其中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专利申请数提升最为显著。随后,他指出,高校新建校区对地区专利申请总数的影响存在时间累积效应,其影响高峰期集中于启用后第8至10年,此后趋于稳定。最后,哈巍副教授认为,尽管现阶段距离高校新建校区充分释放创新要素依旧存在提升空间,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国高校新建校区产生了积极的知识溢出效应,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力量。

图片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编辑部副主任范皑皑作题为《谁是双减政策影响的目标群体——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影响因素及其效应分析》的报告。该研究利用2018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倾向值逆概率加权回归(IPTW)的方法,研究校外学科培训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从而探寻“双减”政策的影响效应。重点对谁是“双减”政策影响的目标群体、“双减”政策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范皑皑老师指出,该研究的贡献在于,用IPTW方法和已有调查数据考察了校外学科培训与学生成绩的因果效应,并且考虑了样本权重问题,从而使得结论可以推广到总体而不仅仅是样本。研究发现,参加校外学科培训存在家庭背景、个人特征和学校特征方面的差异,但总体上已经是城乡各类家庭的普遍选择。研究还发现,校外学科培训对于学生数学认知有显著影响,而对于语言认知、班级排名等都没有显著促进作用。更有意思的异质性分析发现,校外学科培训只对20%家庭条件和个人成绩更好且更倾向于参加培训的学生的数学认知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而对于80%的学生而言,校外学科培训对于其学业成绩没有影响。因此,“双减”政策规范校外学科培训,减少社会层面的无效内卷,减轻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是具有积极影响的。

上一篇: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
下一篇: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一:教育与高质量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