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本次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4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共有6项成果获得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推出获奖成果推介系列文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
二等奖
岳昌君
一、基本观点
本书是根据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报告。样本包括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7个省区市的32所高校、16571份有效问卷。本书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求职状况、教育状况、就业政策等四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对于就业状况,本书不仅对毕业去向、就业数量和质量进行了统计描述,还针对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待就业等群体进行了特征分析。
本书的基本结论和观点如下:
(1)从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看,2019年的就业难度增加。总体落实率为80.1%,其中单位就业比例为37.7%,升学比例为24.9%,升学对就业的缓冲作用很大。
(2)从客观收入反映的就业质量看,人力资本对起薪的影响显著。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的月起薪算数平均值分别为13849元、8778元、5417元、3548元;中位数分别为12000元、8000元、5000元、3000元;标准差分别为7321元、4461元、2901元、2050元。
(3)从主观满意度反映的就业质量看,就业的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83.3%的毕业生对自己找到的工作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时获得或部分获得了“五险一金”,近半数的毕业生能够获得住房补贴。
(4)从就业分布看,非均衡化的特点显著。东部地区的就业占比超过一半,为56.6%;大中城市是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占比为81.0%;教育、IT、制造业、金融、建筑业成为最主要的行业选择,占比合计为57.2%;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吸纳了63.9%的毕业生。
(5)从学用结合情况看,专业和学历匹配程度较高。适度教育的比例为73.1%,专业对口的比例为70.3%。
(6)从求职意愿看,基础因素的影响大。发展前景好、福利待遇好和经济收入高是毕业生在确定或选择工作单位时最看重的三个因素。
(7)从求职渠道看,学校和网络的优势明显。有49.3%的毕业生是通过学校找到工作的;通过网络招聘的毕业生占比达到26.4%;此外,亲朋好友的作用不可忽视,占比为20%。
(8)从就业胜任力看,就业胜任力强的学生未就业。按照就业胜任力指标排序,最强的前三类学生分别为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升学。在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中,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胜任力水平显著高于非正规就业(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而尚未找到工作的待就业毕业生的胜任力最低。
(9)从院校提供的学习条件和机会看,与专业和就业相关的指标评分较差。学生评价最低的两项分别是跨学科学习和专业转换机会;其次是校外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表明相关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10)从学生能力的增值情况看,在经济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等市场需求大的指标上供给不足。在34项指标中,得分最低的10项依次为:财经素养能力、外语能力、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和技术系统的了解、计算机能力、国际视野、创新能力、谈判与决策能力、统计与数据处理能力、领导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1)研究的现实意义很大。2019年是我国高校扩招20周年,这一年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经济发展迈上更高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同时,在我国政府经济工作重点的“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中,“稳就业”排在首位。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群体中的重中之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求职效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制定就业政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高校毕业生求职、高校教师就业指导、政府部门政策制定、用人单位招聘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学术价值表现之一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库的建设上。从2003年开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就业课题组”每隔一年对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迄今为止,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就业课题组”于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和2019年进行了九次大规模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当年的应届毕业生,调查时间是当年的6月份。每次调查都参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学校类型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性别结构等进行抽样,努力使得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问卷包括高校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求职过程、就业状况、接受高等教育状况等四部分。该数据库是我国开始时间最早、调查范围很广、内容很丰富、社会影响非常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库。
(3)该书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得出一些创新性的观点。比如,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的34项指标构造“就业力指数”,研究结果发现就业力取决于学习力。就业力指数最高的三类学生未就业,分别为出国/出境、自主创业、升学;在就业群体中,单位就业的就业力指数最高,待就业最低。再比如,关于毕业生流动,本研究发现超过一半的毕业生发生了就业流动或者就学流动,其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
三、学术影响及社会效益
本书于2020年7月15日召开线上新书发布会,参加的嘉宾包括: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赖德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张丽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杜育红、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周新杰、国家统计局毛盛勇、中国社科院杜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杨中超、光明日报王庆环、中国青年报原春琳、人民日报盛玉雷,以及本书作者等。新书发布会当天《光明日报》客户端以“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出版”为题进行了报道;次日《人民日报》(2020年07月16日12版)以“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发布”为题进行了报道,《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大学生就业》搜狐网、新浪网、北京大学新闻网等各类媒体广泛进行了报道。
本书作者基于本书内容在相关省份教育厅和高校做讲座。比如:2020年8月6日,为河南省教育厅全省高校就业处长培训班做《疫情常态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讲座。2021年4月16日,为辽宁省教育厅举办的辽宁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培训会做《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胜任力》的讲座。
本书作者基于本书内容在相关会议上发言。比如:2020年10月9-10日,参加在上海社科院召开的团中央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会议。2020年12月11-13日,参加在珠海举办的第五届劳动经济学会年会,做“市场变化对毕业生能力需求的影响”的大会发言。2020年11月本人当选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并在成立大会上做了关于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与趋势的发言。岳昌君于2021年5月当选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就业统计与评价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