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教育学院成功举办教师教育圆桌讨论会

时间:2019-11-25 01:41 来源:

2019年11月21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主办的教师教育圆桌讨论会在112报告厅成功举办。参与本次讨论会的有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田国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所副所长陈霜叶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研究所李敏谊副教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茹菲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6级本科生吴雨宸同学、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2016级本科生金恬同学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文东茅教授。讨论会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也到场表示对此次讨论会的支持与重视。

与会嘉宾针对以下三个议题展开了对谈和辩论,综合性大学为什么现在参与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孰轻孰重?教师专业发展中学科基础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如何平衡?

首先,林小英教授作为此次讨论会的主持人对参加此次圆桌讨论会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并依次介绍了与会嘉宾。她继而提出,关于此次圆桌会谈的主题和人员构成,李敏谊教授进行了绝妙的概括:60、70、80、90后,四代同堂坐而论道;跨代、跨校、跨界、跨域,斜杠青年激辩大国良师。

李敏谊教授从培养“大国良师”的高度来理解今天的教师教育并提出,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出生率低迷的双重危机下,我们需要思考,何为大国良师?其最核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师者何人,何以为师。田国秀教授提出,中国的教育发展是多样化的,我们要看到发达地区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与对教育的要求,也要看到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现状。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都没有提供很好的产品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分层的需求,因而大家面对的挑战是一样的。宋萑教授提出,最近以清北学子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毕业生走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人增多,得到了很多社会讨论,大学需要对其有所回应,这也是综合性大学现在要参与教师教育的原因之一。师范毕业生在课堂驾驭能力等技能方面有更好的训练,但部分高层次的中学生提出的问题确实需要教师拥有深厚的学科底蕴,这是综合性大学毕业生的优势所在,而提高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也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努力方向。

金恬同学对田国秀教授和宋萑教授的观点进行了一些事实上的补充,分享了自己考教师资格证的故事以及对教师资格证作为我国教师准入门槛的看法。茹菲博士认为,部分优秀的学生对老师的需求是个例,不能普遍化地理解。她从自身从教六年的经验出发,对师生关系的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情以及一线教师所面临的压力进行了介绍。陈霜叶教授提出,知识能够被即时搜索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多要求。老师对学生的教导不仅是知识的,更多是思维上的,教师的课程设计也要考虑更多其他方面的、更有深度的内容。

吴雨宸同学从教育实习的所见所闻所想,提出自己的困惑:教育学到底学的是什么?理论知识难以支撑现实需要该怎么办?教育实习的实践意义是什么?陈霜叶教授继而提出,教师的来源可以多样化吗?教师应当是接力式的还是终身式?在个人生活被压缩的当下,教师若只是对个体的要求,则过于苛刻,我们需要系统的支撑。文东茅教授表示,学习教育学需要情怀,在教师教育的领域要有敬畏之心,我们要培养的是完整的、作为人的教师,而不是一个职业从业者或是考试辅导工具。我们要从中国传统中汲取经验,要有师者的姿态,谦卑的心态,不是作能人的教学。教师这个职业是有特殊的社会价值和幸福感的,否则教育之乐从何而言?

各位嘉宾针对预设的三个议题和讨论过程中不断抛出的问题发表了多视角的精彩发言与辩论,会议的最后由林小英教授进行发言,她将本次讨论会的内容从社会分层、专业资本、考育并举、实践属性等10个方面做出了总结。此次讨论会内容丰富、气氛热烈而融洽,大家的探讨和提问都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与会嘉宾希望今后多做一些关于教师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这才是本次讨论会的最终目标所在。

上一篇:第一届中国教育经济与管理跨校交流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北京大学-亚洲开发银行“中国教育发展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中国服装纺织行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回顾与展望”工作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