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四: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

时间:2023-01-06 15:34 来源:

2022年12月29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3年新年论坛“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分论坛以线上直播的形式顺利举办。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教授李锋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黄晓婷、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马莉萍作学术报告,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陈晓宇主持。

图片

秦春华研究员分享了题为《从传统到现代:数字化教育评价》的主旨报告,报告从考试现代化、逻辑与路径、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秦春华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考试现代化的五个要求,并指出数字化教育评价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智能化评价工具和产品,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有效性,特别是要以数字化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创新智能技术赋能的综合评价模式,这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命题。为了实现考试现代化的目标,要充分重视信息通信技术(ICT)在教育评价中的应用:一是增加教育测评项目的形态,二是支持学生在解决问题、创新、沟通中合作,三是帮助测评学生培养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在数字化教育评价的逻辑与路径方面,秦春华研究员从自适应考试中的形成性评价、电子档案袋、虚拟教育评价和区块链四个方向进行了介绍,并在最后分析了数字化教育评价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技术的滥用、数字鸿沟的存在对教育公平的影响等。

图片

李锋亮教授分享了题为《图书馆使用行为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业成就的影响研究》的主旨报告。该报告基于某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18-2019学年2015-2018级共四个年级所有本科生的图书馆使用行为大数据,使用最小二乘估计、逻辑斯特回归、分位数回归和倾向分数配对的方法,考察了图书馆的使用与本科生学习成绩和获奖情况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图书馆使用的各项行为中,进入图书馆学习、图书借阅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且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必修限选课课程成绩上。其次,图书馆设施设备作为学校的公共免费资源,也为不同就学特征、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在其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帮助和支持作用。再次,图书馆开设的信息素养课程极大促进了医学学生的专业学习,并对其他学生的任选课成绩起到了的积极影响作用。此外,勤工助学岗位作为一项资助措施,对农村学生、西部学生的任选课成绩有显著影响。同时,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对学生的获奖评奖结果也产生了一定的正向影响。最后,李锋亮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构建校内协同机制,实现教育数据共享;二是建立学校统一的教育数据存储平台,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将数据有效对接;三是构建大学图书馆全方位价值评价体系;四是构建面向未来学习特征的大学图书馆。

图片

黄晓婷长聘副教授分享了题为《中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PISA数据的分析》的主旨报告。为了探究中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基于PISA2015年度数据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PSM)的方法并构建双层线性模型(HLM)发现,学校类别对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有显著影响且效应量大,中职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显著低于普通高中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因素方面,学生的性别、家庭社经背景以及合作态度、自我效能对于合作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着正向影响,而成就动机对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有显著负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传统科目学习不强调团队合作而是独立学习;而从学校的角度来看,教师质量、教师数量、师生关系及学校自主权均对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对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有着显著负向影响,相关教学软件的缺乏以及教学惯性是这一负向影响的可能原因。进一步的分样本回归发现,在学生个体层面,普高与职高学生的ESCS、性别因素保持了一致性;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方向也相同,但效应大小存在差异:合作态度、自我效能对普高学生有正向影响,但对中职学生不显著;成就动机对两组学生都显示出负向影响,但对中职学生的影响较小。在学校层面,教师质量、师生关系对两组学生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教师数量、学校自主权仅对普高学生有正向影响,教师信息技术使用能力也仅对普高学生有着负向影响,这可能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管理方有关。此外,学校氛围却对中职学生呈现显著负向影响。

图片

马莉萍长聘副教授分享了题为《研究型大学中的同步在线教学:课堂出勤的视角》的主旨报告。报告指出,在线教学情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提出了更高挑战,而课程教学效果的实现和质量的提升首先有赖于学生能够按时出勤。为了探究在线教育中大学生的课堂出勤/缺勤呈现何种特征、是否存在同伴效应,该研究使用中国某研究型大学ClassIn同步在线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和行政管理数据,分别使用固定效应、工具变量等方法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线教学中大学生的全课缺勤(逃课)问题比迟到早退问题更为突出,且随着课程的推进,缺勤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全课缺勤率的上升趋势更明显(6%上升到15%),尤其体现在在和成绩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从课程特征来看,那些班级规模大、没有过程考核环节的课程中缺勤问题也更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缺勤行为具有“传染性”,即存在缺勤行为的同伴效应,其中,男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熟悉程度更高的同伴间缺勤的“传染力”更强,专业课、大班课、无过程考核的课程中缺勤的“传染力”也更强。报告的最后,马莉萍长聘副教授围绕上述研究发现从高等教育普及化、在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了讨论。


上一篇: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五: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要点回顾 | 新年论坛专题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与高质量人才培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