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日至3日,第二十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三位博士生曹宇莲、冯沁雪、林璐参会,并进行报告展示。
入选论文的指导教师分别有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长聘副教授哈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长聘副教授马莉萍,助理教授朱琼,博士后周雪涵。
曹宇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博士指导教师是哈巍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人力资本,已在《经济学(季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高教研究》等期刊发表10余篇论文。曾获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二等奖、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
《Peer Effects on Learning Behavior: Evidence from a Synchronous Online Teaching Platform in a Chinese Research University》一文利用中国某研究型大学在线教学平台学习行为数据和教学行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方法,检验了本科生在线课程的缺勤行为是否具有同伴效应。研究利用部分重叠的同伴网络构造了同伴的同伴(非个体的同伴)的缺勤行为作为同伴缺勤行为的工具变量,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在线课程中的完成缺勤(缺勤一整节课)和部分缺勤(缺勤一节课的某些部分)都会受到同班同学缺勤的正向影响,即在线教学中学生缺勤行为存在同伴效应;其中,男生更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且对他们的同伴也有更大的影响效应;缺勤行为同伴效应在必修课、班级规模较大的课程、有强制出勤政策的课程中效应更大。该研究突破了现有文献主要关注学业成就同伴效应的不足,进一步将研究深入到学业行为上的同伴效应以及在线教育中的同伴效应。
冯沁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21级博士生,博士指导教师是岳昌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生发展与就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院校研究,已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等期刊发表10篇论文,参编1本专著。曾获第二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等荣誉。
《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新高考背景下优质高中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一文使用断点回归方法研究了某省进入不同梯队优质高中对学生高考成绩、选科选考及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学业成绩来看,优质高中并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相比在第二梯队优质高中做“鸡头”,勉强进入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学生甚至可能面临成绩劣势;从学习行为来看,“鸡头”和“凤尾”学生在选科选考和学习投入方面差异不大;相比非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更晚确定选考科目、校内学习投入更少;相比第二梯队优质高中的“鸡头”,第一梯队优质高中的“凤尾”学生的校内学习投入更多、但学习效率更低。该研究为个人的教育选择、高中的发展建设、高考改革方向、教育资源配置等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对缓解择校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等均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林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2023级博士生,博士指导教师是哈巍长聘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已在《高等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教育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曾获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一等奖、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等荣誉。
《高校空间布局更替、企业进入与地理集聚》一文借助中国高等教育扩招浪潮下新建高校或校区的准实验,考察高校区域布局更替对地方企业进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整体来看新建高校或校区对所在区县的企业进入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第一、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非知识密集型行业中,而对知识密集型行业企业进入起到了显著的积极影响,由此发挥出促进地方产业“腾笼换鸟”的功能。新校区对周边企业群落的形成拥有一种强烈的“聚集力”:能够吸引企业选址于周边0~20千米范围内,而对周边25~50千米内的企业进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新建高校或校区对省内地方区位劣势起到了“弥补”作用,促进知识密集型企业进入其所处的省内相对偏远区县。但从全国跨区域比较来看,新建高校或校区具有“放大”区位劣势的效应,非沿海-长江T型经济带地区的院校或校区对知识密集型企业进入的吸引力较弱。据此该研究提出,应当积极发挥高等教育吸引、培育知识密集型企业和促进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作用,实现地方高校特色办学与产业特色发展相结合,推动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通过本次参会,博士生们开拓了研究视野,并与经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积累了学术研究经验,对最新学术成果和研究进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继续开展高质量研究注入了新的动力。
文字、图片|曹宇莲、冯沁雪、林璐
审核校对|马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