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议
<

讲座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会议 > 正文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3-07-15 13:57 来源:

2023年7月10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薛海平、庞小冬,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哈巍、朱琼,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素红,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杨晋,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方超,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高文娟,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王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张文杰、曹宇莲、肖烨、杜思慧、林璐出席研讨会并作学术报告。

   

会议伊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薛海平、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哈巍教授致辞,回顾课题进程,向到场师生表示欢迎。其后,薛海平教授主持主题一“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哈巍教授主持主题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杨素红老师主持主题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主题一: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培养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庞小冬进行题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中小学生家庭校外教育投资对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影响》的报告。该研究立足从缓解“相对贫困”到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相对贫困问题,考察“双减”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家庭校外教育资源投入对家庭陷入相对贫困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后,学生家庭参加校外补习会导致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线,参加校外补习导致家庭陷入相对贫困存在家庭类型异质性,学生家庭参加课外补习导致家庭陷入贫困线进而影响家庭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感知。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杨素红的报告主题为《中国一线城市高中生出国留学意愿调查研究》。该研究选取北京、深圳、成都、苏州、武汉等有代表性的一线城市进行高中生抽样调查,探讨高中层次潜在留学群体的背景特征、动机诉求和具体规划。研究发现,高中生自身的学业禀赋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其留学意愿的重要因素,优势阶层家庭和学业表现优异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动机和诉求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为主,家庭社会文化资本优势对高中生选择本科或研究生阶段出国留学均有显著影响,全球疫情反复的形势下国际高中学生选择出国留学的意愿所受影响不大。

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讲师杨晋的报告《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支出与高考升学表现研究》综合使用全国县级普通高中分项目的教育经费收支数据、高校录取数据、县级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力图提供普通高中教育高考升学表现和经费支出之间因果关系的证据。研究发现,大学录取指标的县级变化在统计上和经济上显著影响随后一年的高中教育经费支出,这种影响只存在于人均GDP相对较低的县,只有985大学入学率、北大或清华入学等选拔性较强的高考升学指标影响高中教育经费支出。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方超的报告主题为《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及其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检验》。该研究运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进行投入产出分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开展空间分析,得出专业教师投入数量正向影响高中在校生人数、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存在东中西部地区间差异、高学历教师占比对于提升技术效率的影响更为重要等结论。

第一部分的点评环节,与会师生就近阶段专项计划、自主招生政策变革对高中经费支出与高考升学表现之间的关系、“双减”政策实施时点用作外生冲击的可行性、城市重点高中国际班与非国际班学生的学业表现差异、工具变量估计系数变动等问题分享观点。


主题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朱琼以《我国高校区域布局与新企业进入》为题进行报告。该研究聚焦高校空间布局更替对地区创新格局的影响,利用扩招背景下新建大学与校区过程中的相对外生性估计因果效应,通过实证发现:高校新建校区对所在区县企业进入的整体影响为负,但是能够通过促进区县内知识密集型企业进入显著上升等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入高等资源将显著减少同一城市内其他区县的企业进入。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林璐的报告主题为《When Town Loses Gown: The Effects of University Relocation on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该研究从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视角出发,考察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损失或缩减引发的经济后果。研究目前已完成对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结果变量的分析,后续将进一步考虑纳入企业进入、房价、就业等指标,厘清影响效应的方向异质性和作用机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肖烨的报告《高校新建校区对区县人力资本的影响研究》着眼于高等教育资源能否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以及大学新建校区对所在区县人口规模、人口质量、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建校区启用能够促进所在区县的人口集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增加高技能人才规模,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产业人口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刘叶的报告主题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兼论父母参与、家庭学习环境和教育投入的中介作用》。该研究在微观层面上识别义务教育领域中存在的不公平、不均衡问题,探析初中生学业成就受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的具体程度和链式路径,提出在家庭内部构建良好来子关系的家长参与对提高孩子学业成绩更为重要、与教师沟通等家庭外部家长参与对孩子成绩的提高并不明显等观点。

第二部分的最后,与会师生围绕南京仙林和江宁大学城等建设实例、高校迁建校区的行动逻辑、校区间地理距离和通勤距离计算方式进行深度交流。


主题三: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高文娟的报告《学习方式对工科大学生学习产出的影响研究》结合使用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分析不同学习方式对工科大学生学习产出的影响和机制,指出策略学习方式对专业成绩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深层学习方式对论文发表、课题参与等科研表现均具有积极作用,表层学习方式对专业成統具有显著负向影响。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杜思慧以《“合”而不同:高校合并对内部经费配置的异质性影响研究》为题进行报告。该研究着眼于合并对高校内部经费配置的整体化和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本科院校的各类合并实践中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现象并存。整体而言,合并仅对高校师均支出、生均商品服务支出、生均基本建设支出有个别时期的微弱影响。但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水平、本科间、综合性合并均有抬高办学成本的可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曹宇莲的报告主题为《大学与大楼:新建校区对研究型大学人文社科科研产出的影响》。该研究围绕高校空间布局如何影响科研创新能力的问题,实证分析发现:相对于没有新建校区的学校,同城新建校区将使得高校人文社科论文发表数量显著下降,异地新建校区对其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同城新建校区带来的科研经费和研究人员数量下降是同城新建校区影响高校人文社科论文发表数量的主要机制。进一步发现同城新建校区对985院校、部属院校的负向影响更小;同城新建校区对人文社科科研产出质量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第三部分的汇报过后,与会师生聚焦学习方式存在的共时性和独立性、办学成本与规模经济的逻辑关系等研究细节展开提问和讨论,哈巍教授和薛海平教授进行会议内容总结。

文字:杜思慧

图片:张文杰

排版:肖烨


上一篇:第四届未名语文教育论坛暨《2023年中国语文教育蓝皮书》发布
下一篇: 精彩回顾:IEE青年学者系列讲座2023年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