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议
<

讲座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会议 > 正文

精彩回顾:2023年第2期青年学者论坛

时间:2023-10-26 15:58 来源:

2023年10月20日下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3年第2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为“创造力评估的范式转变(The Paradigm Shift of Assessing Creativities)”,由香港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评审团成员、Adobe教育家和iMotion全球合作伙伴和专家用户梁海勇博士主讲。讲座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黄晓婷主持。讲座伊始,黄晓婷长聘副教授对报告人和参与师生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讲座报告人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

   梁海勇博士首先介绍了个人的教育和工作经历,并由此引出了自己的研究由来。而后,梁博士以一个简单的创意测试开场,并通过此测试向大家说明其评估的研究意义——创意需要有条条框框的实用性,但更需要有自主意识的创造力认知。随后,梁博士以一个Design thinking的案例研究,说明了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老师为中心的测评应该如何进行。该研究通过学生了解的创意概念、保留的创意过程档案、最后的创意产品来测量学生的创造力,并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以学生为中心的测评和以老师为中心的测评是否存在差异?高能力学生与低能力学生的打分标准是否存在差异?在该研究项目中,功课打分的创意得分占比50%。梁博士以学生对功课的理解和对其他同学的创造力评分来衡量不同学生的创造力。研究结果发现,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自己的打分严格程度相关度较低;通过课程前打分标准的学习,同伴打分可以使学生更好认识自己的创造力水平。然而,梁博士指出,同伴打分也存在着打分教学成本较高、打分天花板效应等问题。

  接下来,梁博士从情境、概念、内容、组成、成分五个要素出发,提出了其研究的H-P-S创造力建构。在正式介绍H-P-S创造力建构前,梁博士首先以下图示例表明,创造力并非简单的从A到B(或者从B到A),而是需要由元认知引领下的A到B的直线变化。

然后,梁博士通过日常举例分别解释了12种创造力概念,包括:4p理论框架(创造者person、创意产品product、创意过程process、创意媒体press);4c理论框架(学习固有创造力mini c、日常创造力little c、专业创造力pro c、杰出创造力big c);艺术创造力(Artistic creativity);E-创造力(E-creativity);设计创造力(Design creativity);历史创造力(H-creativity);心理创造力(P-creativity);情境创造力(S-creativity)等。

在回顾了不同创造力概念后,基于四构建模块(Four Building Blocks)方法(Wilson,2005),梁博士详细介绍了其关于H-P-S创造力的建构图、项目设计、结果空间和测量模型。具体地,梁博士将创造力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维度,并将创造力的知识维度分为事实、概念、过程、元认知四阶段,将创造力的认知维度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估、创造六阶段。

接着,介绍完H-P-S创造力建构后,梁博士讲解了H-P-S创造力的测评细节。为保证测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梁博士通过每年更换专家来进行打分控制。而为了避免语言误差,梁博士通过图片测量,并通过更换题目来测量个体对不同类型创造力的认知。通过H-P-S创造力量表,测试者可以了解到自己与普通人创造力认知及专家创造力认知的距离。

   

   最后,梁博士介绍了当下的创造力研究热点,包括利用眼动和脑科学测量创造力、探讨生成性AI与创造力的关系。其表示,新型测量方式和生成性AI均对创造力评估带来了新的研究机遇和挑战。讲座后,老师和同学们就讲座内容,包括创造力和创新的关系、创造力的范式转变、创造力的培养、创造力与人格的关系与梁博士展开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供稿人:程雅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


上一篇: 精彩回顾:“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