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议
<

讲座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会议 > 正文

要点回顾 | 2024新年论坛分论坛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

时间:2024-01-01 15:23 来源:

2023年12月22日,2024年新年论坛分论坛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与选拔”在上午十点半准时开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蒋承长聘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卢晓东研究员、范皑皑副编审、蒋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程苏东长聘副教授、北京市十一学校副校长刘伟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此分论坛作为科技教师之家系列研讨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育学院、北京科学中心、科学教育研究基地共同举办。

分论坛四|卢晓东 研究员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卢晓东研究员作题为《“涌现”与拔尖创新人才“冒”出来》的报告。从“钱学森之问”谈起,卢晓东研究员将承压水作为泉水的涌现这一稀罕现象与拔尖创新人才作为稀罕者的“冒/涌现”并置一处,以隐喻相连呈现共同性,说明“拔尖”中“拔”的主体和“冒/涌现”的主体截然不同,动力机制不同,因此教育中的核心环节也不尽相同,这些都是需要强调但未及深入讨论的根本区别。例如,“拔尖”格外关注“超常”学生选拔和培养;“冒/涌现”则并不十分关注所谓“超常”学生,而更加关注每一名普通学生在其个人时间线上的成长、流动、挑战、机会以及意料之外。最后,卢晓东研究员还总结了当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三方面系统性的制约,并对如何超越这些制约进行了思考。

分论坛四|范皑皑 副编审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范皑皑副编审作题为《国际视域下的拔尖创新人才》的报告。从创新人才的定义出发,范皑皑副编审详细介绍了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基于考夫曼和贝盖托提出的关于创造力的“4C理论”,可以把创造性分为从小规模的个人创新到领域领先的重大创新等四个层次。基于此,范皑皑副编审进一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个人特质、家庭环境和教育方法,并突出了学校和社会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挑战性和支持性的环境,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最后,家庭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家庭应尽可能给与孩子安全感,尊重个性、包容错误、允许孩子浪费时间,并给与孩子足够的空间,给予孩子正面的示范,如此才能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分论坛四|程苏东 教授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程苏东长聘副教授作题为《北大中文系拔尖学生培养课程体系研究》的报告。程苏东长聘副教授讨论了内卷现象对学生学业和心理的影响,并从打破内卷的角度提出个性化阅读和个人体验对于文学专业拔尖创新学生培养的重要性。对此,程苏东长聘副教授教授介绍了中文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建设未名学者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开办现代思想与文学研讨班、语言与人工智能研究班、经典精读班等三个拔尖小班以及博雅读书会、田野实习等特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培养其对各类文学性、思想性文本的阅读兴趣,以及从事学术研究所不可或缺的材料搜集、理论建构、观点表达与交流互动等能力。

分论坛四|刘 伟 副校长

北京市十一学校刘伟副校长作题为《发现潜能,成就优势——拔尖人才培养的十一实践》的报告。刘伟副校长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十一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项具体举措,包括为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学校全面实施选课走班制,逐步形成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生成个人的专属课表。同时构建出一套以每一位任课教师为育人主体、以年级为基本育人单位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多种特需和特色课程,举办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名家讲座,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支持;实施六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和科学性。

分论坛四主持人|蒋 承 长聘副教授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蒋承长聘副教授与论坛嘉宾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各项重要议题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各位发言人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关注和高度评价。报告结束后,主持人与嘉宾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撰稿|郑翔睿


上一篇:要点回顾 | 2024新年论坛分论坛五: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要点回顾 | 2024新年论坛分论坛三:青少年生涯教育及其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