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会议
<

讲座会议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讲座会议 > 正文

精彩回顾: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21期

时间:2024-04-07 16:29 来源:

2024年3月26日中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功举办2024年第21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由亚马逊经济学家叶晓阳主讲,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岳昌君教授、丁小浩教授、秦春华研究员、黄晓婷长聘副教授、张冉副教授在现场参与了讨论。讲座另有校内外百余名师生线上参与。

讲座伊始,马莉萍长聘副教授对报告人和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讲座报告人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研究兴趣。之后,叶晓阳博士介绍了自己在2023年发表的五篇关于中国教育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并着重分享了与合作者在开展实验和论文发表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首先,叶晓阳讲述了他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系列研究。2016年,叶晓阳在宁夏和合作者开始了高考志愿辅导的课题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学生志愿填报的实证数据发现,学生因预测录取概率不准确而做出了不匹配的大学报考决策。这启发团队可以通过信息干预的手段解决学生在志愿填报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之后,叶晓阳和其他合作者一起实施了一项大规模的随机干预实验,向学生提供了志愿填报手册并举办升学指导工作坊,帮助学生基于准确的录取概率作出更符合其水平的大学选择和专业选择。研究发现,干预措施能在不改变学生大学-专业偏好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与大学的匹配度,进而改善弱势学生的高考录取结果。叶晓阳表示,虽然论文发表看似顺利,但在实验开展、数据收集和论文投稿中的坎坷经历更能让青年学者迅速成长,并能帮助自己找到未来要长期从事的、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接下来,叶晓阳博士介绍了另一篇与高考相关的研究,这项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宗教文化和个体行为偏差对学生高考表现的影响。此外,叶晓阳还为大家进一步分享了关于这项研究想法产生的心路历程和数据收集的心得体会。

近年来,高校大类招生改革成为了国内高等教育招生录取的热点议题之一。在第三篇分享的论文中,叶晓阳和合作者们探讨了关于大类招生专业选择的信息摩擦问题和学生异质性选择意愿现象。团队向高中生开展了一项随机实验,研究发现提供关于大类招生优势的信息可以显著增加考生选择大类专业的意愿;而提供关于大类中包含的具体专业和入学后专业分流机制的信息并不影响学生的大类专业选择意愿。此外,研究还进一步开展了质性分析,不仅对学生专业选择时所面临的信息摩擦进行了实证考察,也对高校如何推进大类招生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在细致讲解这篇论文的同时,叶晓阳还向与会师生分享了关于中国情景下的研究选题如何与国际文献进行对话的一些思考。此外,谈及这篇文章的质性分析部分,叶晓阳还鼓励更多的教育经济学者能够掌握一定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规范的质性研究让论文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具现实洞见。

在医学教育中,维持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承诺、减少学生流失率至关重要。基于疫情期间对钟南山院士的新闻报道,叶晓阳与合作者探讨了基于模范人物的信息干预是否能增强医学生的职业承诺。研究发现,信息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医学生的辍学意向并增加医学生的职业承诺。这一发现背后有着基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当学生将模范人物作为他们的参考点时,他们会将辍学视为一个重大的损失。因此,模范效应可以成为提高医学生职业承诺的有效方式。叶晓阳基于研究的经过,为师生分享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意义,寻找持续稳定的合作者、建立团队、凝聚共识是一个研究者的“必修课”。

最后,叶晓阳介绍了一篇儿童健康领域的随机干预实验研究。虽然部分大型城市降低了参保门槛,但流动儿童在常住地参保率仍然不高。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方法,通过为流动儿童家庭提供信息干预以提高参保率。研究发现,仅告知符合参保条件并没有对参保产生促进作用。然而,提供符合条件加上比较收益和成本的信息显著地提高了社会医疗保险参保率。在干预的第二年,研究团队还利用处理组的分配作为参保的工具变量考察参保的作用,发现参保并没有对儿童的健康产生显著的促进影响。在介绍这篇论文时,叶晓阳还分享了在对干预对象进行长期追访以及回应期刊编辑和审稿人意见等方面的心得体会。

报告结束后,线上线下的参会师生围绕实验设计、研究方法、论文写作和职业发展等问题与叶晓阳博士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五篇论文为:

•Shen, M., Tang, Z., Liang, X., & Ye, X. (2024). Migrant children's take‐up of social health insuranc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Li, C., Ye, X., Yu, C., & Wu, H. (2023). The effect of an information intervention on the career commit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evidence from a randomized experiment. Frontiers in Medicine, 10, 1101993.

•Ma, L., Li, X., Zhu, Q., & Ye, X. (2023). College-major choice to college-then-major choice: 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llege admissions reform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 94, 102380.

•Wang, A., Wang, S., & Ye, X. (2023). When information conflicts with obligations: the role of motivated cogni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 133(654), 2533-2552.

•Ye, X. (2023). Improving college choice in centralized admissions: Experimental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precise predictions. Education Finance and Policy, 1-33.


上一篇:精彩回顾: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22期
下一篇: 精彩回顾:“经济高质量发展下教育资源配置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