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坛
<

博士生论坛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生论坛 > 正文

博士生论坛|教育财政与政策分论坛精彩回顾

时间:2022-11-10 14:58 来源:

2022年11月5日下午,第二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财政与政策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6教室举办。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森、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讲师杨晋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讲师王严淞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下)。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赵一宁主持,来自中央财经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的八位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会。

图片

图片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生郭秋月汇报了《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增收效应——基于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研究》一文。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CHIP)和2006年开始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利用地区间政策力度差异和样本出生队列信息构造了队列双重差分模型,发现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能够提高农村儿童的未来收入,打破劣势累积效应,并促进低阶层人群的收入增长。通过机制分析发现,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是通过增加地方政府的公共教育支出,以及提升农村儿童的人力资本质量,进而提高其未来收入的。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从行文规范、变量界定、因果识别等方面提供了相关指导。

图片

北京大学博士生金红昊汇报了《精英大学属地招生倾斜的制度逻辑:财政分担、生源吸纳抑或资源补偿?》一文。研究基于2017-2022年“双一流”建设高校全国招生录取数据库,实证考察了属地招生倾斜对精英大学入学机会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属地招生倾斜会显著降低本地考生进入精英大学的录取难度,其影响力取决于省内精英大学数量、校均属地招生倾斜量以及高考竞争规模三大因素。精英大学的招生本地化问题是财政分担、生源吸纳以及资源补偿等多重制度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驱动机制存在一定的区域间异质性。两位点评专家对研究的现实意义、数据选取的科学性等表示了认可,并从变量选取、文章结构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陈祥梅汇报了《“双减”政策影响家长再生育意愿吗?——基于全国29个省(市、区)10341名中小学家长的调查》一文。研究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发现提高中小学家长“双减”政策认可度,可显著提升其再生育意愿;相较于不认可“双减”政策的中小学家长,认可“双减”政策的中小学家长的再生育意愿显著更高,平均高出14.6%;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中小学家长的“双减”政策认可度对再生育意愿的影响更大;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教育焦虑在中小学家长的“双减”政策认可度对再生育意愿的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两位点评专家对研究选题的新颖度、数据的科学性等表达了肯定,并针对因果链条的梳理、因果推断方法的使用、核心变量的选取等提供了完善方向。

图片

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贺海琨(Dean He)汇报了《The Impact of Foreign Graduate Student Enrollment in the U.S.》一文。为了探究外国研究生比例的上升是否会影响美国本土研究生的入学机会,研究基于IPEDS数据库1998-2017年的面板数据,构造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了国外研究生数量的提升对美国本土研究生入学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具体而言,国外研究生数量每增长10%,美国本土研究生的数量会增长1.4%。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非研究型大学,上述促进作用在研究型大学中更加明显。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对研究的数据选取、现实意义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并就如何寻找一个合适的外生冲击与汇报人进行了讨论。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王鐘汇报了《论教育政策议程设置的规范性与随机性》一文。研究认为教育政策议程设置是教育政策调整教育利益、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开端,是人为建构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的过程,具有规范性与随机性的双重属性。研究提出,教育政策议程设置受到网络舆论的裹挟,规范性与随机性失调,阻碍了我国教育治理的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更新理念、完善法治化环境、推进模式转型来促进规范化、超越随机性。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研究的选题价值和开创意义,并提出在未来可以从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问题的明确、研究方法的丰富等方面做进一步完善。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朱春雨汇报了《面向2030年的芬兰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研究》一文。研究指出,为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适应竞争激烈、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继2009年新《大学法》对大学进行法人化改革、在高等教育中引入市场机制之后,芬兰高等教育再次迎来新的国际化变革。改革在引进国际教育收费制度、提升国际知名度、推动高等教育出口、促进学生流动等方面全面开展。两位点评专家对研究资料收集的翔实和完备程度、研究对象选取的合理性等表达了肯定,并就研究问题的明确和聚焦、文章学术性的提升等与汇报人进行了深入讨论。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孙绪光汇报了《制度化时间视角下大学教师工作量重审》一文。研究认为以可视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为标志的“制度化时间”,是工业化生产和理性主义的产物,核心在于追求规范化、效率化、序列化,其违背了大学教师工作的根本价值与目的,导致大学教师工作量不断增多,产生了无效工作量和低层次工作量等一系列负面问题。重审制度化时间下大学教师工作量,就是要平衡大学教师的工作产量与成效,恢复和回归教育的本真意义。由此,研究提出在制度化时间下考察大学教师工作量,要立足现实,处理好量与质之间的矛盾,使大学教师以最合理的时间投入,取得产量与成效的最大化。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研究的选题思路,并从文章逻辑的梳理、教师与学校类型的异质性探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图片

复旦大学博士生万芮汇报了《“强基计划”实施下的公众报考心态——基于微观视角和宏观变化的双重分析》一文。研究基于知乎平台的文本数据,刻画了普通公众对强基计划的看法和态度,将报考学生分为目的主导型、价值主导型、情绪主导型和传统主导型四种类型,考察了高校教师、中学教师、竞赛教练、家长、入围强基计划的学生等角色对不同类型考生的影响。结合时间维度的宏观分析,研究发现以强基计划为代表的精英教育报名情况存在“先热后冷”的变化趋势,非价值主导型考生的比例由于政策调整、理性计算、情感支配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缩;持续保持低位的强基计划录取率折射出精英教育竞争程度居高不下的局面,价值主导型考生依旧存在。两位点评专家对研究选题的现实意义表示了认可,并从质性研究方法的完善、报考类型的分类、数据来源等角度提供了完善方向。

图片

在点评专家和博士生们的热烈交流与讨论中,教育财政与政策分论坛圆满落幕。


上一篇:博士生论坛|学生发展与就业分论坛精彩回顾
下一篇:博士生论坛|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精彩回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