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坛
<

博士生论坛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生论坛 > 正文

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3-09-25 14:22 来源:

2023年9月23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成功举办第三届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建设教育强国:理论与实践探索”,分设主旨论坛、分论坛和海报展示环节。主旨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徐雅静、沙桀民主持。

参会人员合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为论坛致欢迎辞。阎凤桥教授首先对历届博士生论坛的丰富度、开放性以及参与度表示肯定,接下来对教育经济学博士生的学习成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他劝告博士生们从深远之处树立学术根基、涵养治学之道,首要任务在于打牢基础、拓宽视野,保留一生钻研学术之后劲,而非拘泥于一时之得失。当前我国教育经济学正处于新发展阶段,应在充分发挥实证特色的基础上,扩展理论视野、增强教育学特色。博士生们应注重培养在深入实践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功夫,否则易局限于“匠人”培养,缺乏必要之教育思想根基与学术研究的大气象、大格局。教育经济学研究还应具备必要的历史感与主观性,引入历史观照与学术追根溯源的属性,避免分析客观问题时的“无我”问题,饱含社会关怀、体现学术温度。

阎凤桥教授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为论坛致颁奖辞,并宣读优秀论文评选结果。丁小浩教授通过回顾自身学术发展的历程,指出博士阶段是从被动知识接受者向主动探索者的过渡阶段,是涵养学术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人生转折阶段。她寄语在座各位同学,博士学习阶段的首要任务在于经历一个完整的学术研究训练过程。学术研究训练的紧要之处不在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而应落脚于从研究设计到研究方法、结论分析与解读的全程之中,训练教育经济学科思维与研究范式,进而对学术研究形成自觉意识,并将之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最后,丁小浩老师希望同学们借助此次学术论坛加强学术交流、拓展学术视角、助力自身成才。

丁小浩教授致颁奖辞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发获奖证书。本届论坛共征集来自国内外31所高校的65篇中英文稿件,特邀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共36位专家学者进行两轮匿名评审,最终有23篇论文获奖,包括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9篇、优秀奖5篇。

获奖学生分别是:林璐、徐雅静、杨洋获一等奖,王艳、何元皓、曹宇莲、赵悦、施春艳、王立成获二等奖,闫茹、高杨杰、薛远康、李人杰、俞兆达、张春晓、冯沁雪、程鑫慧、杜思慧获三等奖,李琛、王鐘、陈瑜、梅国帅、李翔宇获优秀奖,另有10篇论文入围海报展示。

论文获奖者合影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作题为《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促教育强国建设》的主旨报告。他指出,伴随数智时代来临,同学们应学会选择,反思何种能力最具价值、如何排列不同能力的优先顺序等问题。岳昌君教授从世界各国竞争加剧、技术发展导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标准就业成为全球大势、机器人成为劳动力竞争者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持续增加、教育经费投入仍需提高等宏观背景出发,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几大特点,包括毕业生就业观念偏好经济价值、职业与兴趣吻合比例、专业与职业对口情况、学生关键能力增值不足等。他进一步从四个方面指出提升就业力的主要渠道:一是学生的学习力决定职场胜任力;二是培养和提升专业兴趣,要尝试发现兴趣、学习发展兴趣、工作发挥兴趣;三是提高专业职业匹配度,发现、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四是提高市场需求的能力,包括社交情感技能、认知和元认知能力、基本数字技能、绿色工作基本技能等。最后,岳昌君教授提出,实现教育强国的基本元素是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未来教育改革应聚焦兴趣、专业、需求相关的人才能力培养,实现因“需”施教、人人有才以及精准匹配、人尽其才

岳昌君教授主旨报告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教授作题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世界经验与中国路径》的主旨报告。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因此有必要对照国际经验厘清教育强国建设的内涵与路径。对教育强国内涵的回答,需要从更宽阔的学科视野进行深度挖掘,从引领性、自主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加一理解。接下来,马晓强研究员通过回顾世界教育强国崛起经验,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三点共识:以新理念为行动指引、以新赛道为突破口、以“干中学”为驱动模式。面向2035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与策略应包括以教育强国新思想实现引领、以数字教育新赛道完成超越、以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价值。教育强国建设路径选择中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夯实基点,办好优质均衡的基础教育;提升龙头,办出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发扬传统,办出独具特色的STEM教育;优化机制,建立健全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质增效,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质量;深化内功,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基础工作。最后,马晓强教授表示,“经济”一词的涵义是经世济民,经世为强国、济民为共同富裕。在这一语境下,教育经济学与教育强国建设间存在天然联系,期待诸位博士生同学砥砺前行、形成更多的优秀研究成果。

马晓强研究员主旨报告

聚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曹宇莲和冯沁雪主持,与谈嘉宾为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马晓强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薛海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崔盛副教授

各位嘉宾首先围绕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关键能力的问题进行分享。岳昌君教授将教育经济学博士发展的关键要素提炼为“计、数、法”,即做出扎实的研究设计、掌握独特的研究数据和熟练使用分析方法。陈霜叶教授从有格局、肯吃苦、会做事、能讲故事四个方面提出博士生们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马晓强研究员从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所面对的挑战和如何应对挑战进行了分享。薛海平教授指出问题意识、方法掌握、写作能力以及抗压能力是青年学者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崔盛教授通过回顾自身读博期间经历从想做、敢做、能做三个方面指出学术成长的核心能力。此后,各位嘉宾还围绕博士后经历的重要性、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的求职竞争力、用人单位对学术发表的数量和质量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交流。

圆桌论坛

“英文实证论文撰写与发表”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环节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主持,与谈嘉宾为ECNU Review of Education期刊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陈霜叶教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期刊副主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长聘副教授,Higher Education期刊副主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沈文钦长聘副教授,Metacognition and Learning期刊专刊编辑、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范逸洲助理教授

与谈嘉宾首先对所在期刊的办刊风格与理念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围绕英文论文写作要点、中英文论文写作差异、投稿期刊选择等问题展开交流。陈霜叶老师表示,英文论文写作中应避免中文写作思维、凸显论文“骨架”,在选择期刊时应提前围绕发文主题、作者背景等做好检索。范逸洲老师表示,中英文论文的底层逻辑均是对研究问题是否真正理解,而在英文论文写作中更应体现读者意识、故事线意识,注意表述的清晰程度。哈巍老师表示,英文论文写作“万事开头难”,建议在增加阅读量、学会模仿的同时,参考国内外学界对论文议题的关注程度进行投稿。沈文钦老师表示,在英文论文投稿时应具备跨学科思维方式,同时注意研究议题是否受到国际学界关注。

期刊面对面

当日下午,教育改革与评价、学生发展与就业、教育与社会公平、教育与经济增长、教育财政与资源配置、教育治理能力建设六场分论坛在教育学院举行,共有来自10所高校的23位博士研究生进行学术汇报,另有来自9所高校的10篇优秀论文海报进行同步展示。


致 谢

感谢参与此次论坛匿名评审的校内外专家老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哈巍、秦春华、丁延庆、杨钋、马莉萍、黄晓婷、田志磊、朱琼、周雪涵、张文杰,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周森、闵亦杰,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杨素红,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吴红斌、由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刘云波,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祝军,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周丽萍,电子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罗蕴丰,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陆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翁秋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高文娟,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小青、金红昊,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康乐、刘霄,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刘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黄依梵,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曲垠姣,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卜尚聪、张沛康,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心悦,斯坦福大学郝晓伟,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邱文琪,国家开放大学教育教学部夏洁,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吴嘉琦。在此对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感谢在此次论坛的筹备和组织过程中付出辛勤努力的志愿者同学。

文字|何元皓 林璐

摄影|杨抒晴 杨钰鑫 蔡翔宇

排版|张同贺


上一篇:博士生论坛|精彩回顾:教育改革与评价分论坛
下一篇:博士生论坛|学生发展与就业分论坛精彩回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