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论坛
<

博士生论坛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博士生论坛 > 正文

博士生论坛 | 精彩回顾: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

时间:2023-09-29 15:42 来源:

2023年9月23日下午,第三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9教室举行。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杨钋、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教授丁延庆和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讲师杨素红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王牛主持,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四位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

分论坛会场实况

厦门大学博士生王艳汇报了《谁更愿意选择读博——一项关于女性读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该研究基于半结构化访谈和搜集的豆瓣小组网友的匿名帖等资料,对影响女性读博意愿的内隐性因素及内在关联性动态过程进行了讨论分析。研究发现,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的家庭资本是女性读博的基础条件;女性读博受到内外部情境共同影响,社会观念和人际支持是影响女性是否选择读博及能否顺利毕业的重要驱力;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共同建构女性读博的自我认知。在场的点评专家肯定了选题的重要性和写作的规范性,从增加国际比较、异质性分析及控制自选择偏差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完善方向。

厦门大学博士生王艳汇报

北京大学博士生赵悦汇报了题为《“逃离学术职业”——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博士生的学术职业选择》一文。该研究基于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规模博士生调查数据,探究家庭经济背景对博士生学术职业选择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家庭年收入水平越高,在实际选择中越倾向于逃离学术职业(含博士后);父母职业对博士毕业生的学术职业选择有显著影响;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处于优势的博士生相比,处于劣势的博士生对学术职业的偏好更高、论文发表数量也更高。随后,点评专家从中介变量的选择逻辑和模型设置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改进建议,鼓励作者进一步将国际视野和本土情况相融合、加强研究结论与理论的对话。

北京大学博士生赵悦汇报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薛远康汇报了题为《谁是英才?——城乡学生的“卓越差距”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其将“英才”定义为学业成就在全样本90分位及以上的个体,并进一步将城乡“卓越差距”定义为城乡学生成为英才概率的差距,以及在城乡样本间,特定分位点上学业成就的差距。文章关注英才的社会背景特征、城乡学生的卓越差距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校师资等因素对学业成就期望有较大影响,但对是否成为英才的影响较小,而个体层面的早期学前教育经历、元认知能力、成长型思维等因素对是否成为英才有重要作用。在两类城乡卓越差距中,均有约80%来源于可解释的“禀赋效应”,说明拉平城乡间教育资源等因素将会明显改善卓越差距,其中学校平均社会经济地位、师资质量等学校特征因素相比家庭背景因素影响更大。随后,点评专家们从抽样调查和题项设置的局限性、研究结论在城乡群体之间的异质性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薛远康汇报

上海交通大学的程鑫慧汇报了题为《Loss Aversion and the Gender Gap in the Access to Education: Evidence from College Applications》一文,探讨了损失厌恶与受教育机会中的性别差异,具体讨论申请费的增加是否会带来申请人的性别差异及背后的机制,以及在特定类型的学校中,性别差异是否更大。基于U.S News和IPEDS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厌恶损失,申请费的提高降低了女性申请者的比例,在公立院校、以STEM为重点的院校和选拔性较低的院校中,这种影响更大,且这一现象在已有的研究中常被忽视。随后在场的点评专家就研究发现的阐释与汇报者展开讨论,并从核心概念的界定、分析对象的动态变化等角度提出指导和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的程鑫慧汇报

在点评专家和博士生们的热烈交流与讨论中,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圆满落幕。

文字、摄影|蔡瑀澜

排版|徐万蓉


上一篇:博士生论坛 | 精彩回顾:教育与经济增长分论坛
下一篇:博士生论坛|精彩回顾:教育改革与评价分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