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2年第6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精彩回顾

时间:2022-12-26 20:06 来源:

2022年12月4日上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2年第6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为“思考捷径对自我评估的影响:高考志愿填报中的左位偏见(Heuristics in Self-evaluation: Evidence from the Centralized College Admission System in China)”,由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邱昕瑶主讲。

讲座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助理教授朱琼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院副教授马莉萍和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特任副研究员康乐担任讲座点评。

图片

讲座伊始,朱琼助理教授对报告人、与评人和参与师生表示欢迎,并详细介绍了讲座报告人和与评人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

邱昕瑶博士候选人首先介绍了行为经济学中思维捷径的概念以及其中的左位偏见的实例,并在此基础上引出研究主题——左位偏见是否影响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策略和录取结果。而后,回顾了左位偏见主题下的四支主要文献,并详细解读了研究数据、方法、发现和启示。该研究运用1993—2003年间知分报志愿的省份中全体一本、二本学生的高考行政数据,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分析整十数位附近学生的分数浪费、院校质量、风险承担等结果变量是否存在分化,借助知分报志愿、考前报志愿、估分报志愿的填报模式差异构造安慰剂检验,以此考察在高考志愿填报决策中是否存在左位偏见。

图片

研究发现,即使在高考志愿填报这样重要的情境下,考生的决策仍然无法摆脱左位偏见这类非理性思维的影响,这表现为整十数位附近学生申请和录取情况的明显不连续性。具体的,那些考分恰好低于十的倍数(例如549分)的考生更倾向于采取相对保守的志愿填报策略,也最终被录取到名次更低的院校专业。反之,那些考分恰好等于或高于十的倍数(例如550分或551分)的考生对自己的成绩更为满意,同时倾向于选择更加激进的填报策略,他们会浪费更少的分数,进入选择性更强的大学和专业,复读重考的可能性增加7.0%,被第一志愿大学拒绝的可能性增加5.0%。

图片

接下来,邱昕瑶博士候选人进一步阐述了志愿填报这一风险承担行为不连续性的成因,提出考虑到样本分布的随机性,该现象并非受到考生个人特征或风险偏好的差异驱动,而是由于断点附近学生自身成绩评估情况的不连续性引发。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呈现了整百数位附近更突出的不连续性以及平行志愿改革背景下左位偏见现象的削弱,并由此指出实证发现对于理解志愿填报行为、设计录取机制的借鉴意义。

图片

与评人马莉萍副教授高度肯定了该研究设计的精巧性、论证的严谨性、写作的简明性,并展望了左位偏见这一分析视角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前景。马老师基于研究和生活经验,就该研究能否检验断点两侧学生的偏好差异、细分学校质量和专业质量的影响、考察左位偏在分数加排名模式下是否同样存在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建议,并指出,在报考信息及渠道愈加丰富的现实环境中,学生需要处理大量志愿填报信息,此时学生对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数值分布可能同样存在左位偏见,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

与评人康乐特任副研究员首先回顾了已有文献对高考这一研究主题的主要探究方向,并高度肯定了该研究在选题和实证设计方面的创新性,尤其是对于多重断点技术的运用非常值得借鉴。他进一步提出,复读者的风险偏好、加分者的分数构成与一般考生存在差异,这两类群体在志愿选择决策中所受到的左位偏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如能提取五十数位附近的估计结果,有望形成整十数位、五十数位、整百数位处回归系数的递进式比较图表,可以增加结论的说服力。与此同时,他同样关注考生对学校录取分数线的认知是否存在左位偏见。

图片

邱昕瑶博士候选人对两位与评人的点评逐一做出回应,补充介绍了断点前后差异贡献率的探索性检验结果,以及自身对于专业选择、高考排名等主题的研究兴趣,并将尝试将相关建议应用于研究之中。最后,邱昕瑶博士候选人就参与观众的提问也做出一一回应,进一步说明了研究在变量选择、模型设计、问题延伸等方面的具体思路,也为大家分享了论文选题与写作经验。


上一篇: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23年新年论坛成功举办
下一篇:博士生论坛|学生发展与就业分论坛精彩回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