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5日下午,第二届北京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4教室举行。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宋映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助理教授高文娟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上),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易、中国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吴嘉琦作为点评专家出席分论坛(下)。分论坛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曹晓婕主持,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八位博士生参与了本次论坛的论文报告和交流讨论,百余名师生线上线下参会。
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毛奇汇报了《义务教育能抑制农村教育代际传递吗?——基于中国农村家族史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展示义务教育对农村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的研究成果。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法》的实施可显著抑制培养效应(Nurture Effect)实现的农村教育代际传递。机制分析表明,《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低学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对高学历、高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水平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因此义务教育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化。随后两位点评专家评价了文章的理论贡献,并结合研究所使用的数据评价了研究发现的意义。
厦门大学博士生吴奇艳汇报了《供子女读大学能否提升农村老人的家庭养老》一文,分析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早期高等教育投资带来的养老回报的问题。研究发现,投资子女的高等教育会为农村父母带来可观的养老回报,增加了子女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行为,提高了养老质量。该结论在排除地区因素影响、替换估计方法之后仍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父母对子女的高等教育投资具有“养老保险”的重要价值。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对选题的意义表示了认可,并分别从数据代表性、变量选择和因果识别方面提供了相关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王晨阳汇报了《The Effect of Education Expenditure on Air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一文,分析教育财政支出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利用2007-2018年中国县级数据,估算了地方政府教育支出对空气污染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支出对PM2.5浓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解决内生性后,教育支出对PM2.5浓度的影响仍然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教育支出通过构成效应、技术效应和收入效应减缓环境恶化。有趣的是,教育支出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教育支出在轻污染、东部和西部子样本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对论文中工具变量的设定、政策建议、引用文献的科学性和选题意义等方面提供了相关指导。
北京大学博士生万博绅汇报了《教育影响城镇化水平的实证研究》一文,分析教育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城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是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动力。通过提高广大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城镇劳动生产率更高、收入更高的第二、三产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研究有三点主要发现:第一,教育经费投入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第二,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能显著推动城镇化进程;第三,地区发展水平能够调节教育对城镇化的影响。随后两位点评专家肯定了文章的研究意义,并从锚定理论、机制与影响因素的测量、城镇化范围的划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薛远康汇报了《非认知能力发展差距中的机会不平等研究》一文。研究基于2019年OECD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调查数据和Roemer机会平等理论框架,分析了非认知能力发展的机会不平等。研究发现,我国非认知能力机会不平等程度达31.48%,显著高于文献中认知能力的机会不平等,其中家庭藏书量、教养方式、学校氛围是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排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后,个体可控的努力对非认知能力的影响贡献仅占30%,说明环境因素在非认知能力发展中占主导地位。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分别从对机会不平等的测度、非认知能力的测量和可塑性探讨及国际比较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意见。
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程立浩汇报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一文,探究了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的溢出效应。研究基于199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考察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区域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区域创新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局部空间特征;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区域创新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具有溢出效应;此外,这种影响具有时间滞后性,短期内的创新效应并不显著,长期效应则较为明显,并表现出时空异质性。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分别从变量设计、样本的描述统计、研究结果的阐释和异质性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北京大学博士生张文杰汇报了《The Impact of New Campus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n Urban Land Prices: Evidence from Ten Major Cities in China》一文,主题是高等教育校区扩建对于城市地价的影响。研究利用2008-2019年中国10个主要城市微观地块交易的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新建校区对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建校区在中国的土地城市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新校区建设显著提高了新校区所在街道/城镇的土地价格。其次,新建校区数量越多,密集度越高,对土地价格的抬升作用越明显。第三,新校区建设对工业用地价格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四年制本科院校、综合类大学新校区主要影响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而三年制职业院校、行业类院校新校区对工业用地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对现实的呼应等方面提出指导和建议。
北京大学博士生曹宇莲汇报了《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路在何方?高校对口支援效果评估》一文。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第一,高校对口支援对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影响显著,对口支援使得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规模增加了5.92~23.58%,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显著提高1.97~4.86个百分点。第二,对口支援对受援高校的科研能力有一定正向影响,但提升效果较为有限。第三,对口支援对受援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影响显著,科技横向经费显著增加37.43~52.38%。第四,对口支援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效果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能显现。第五,相较于简单增加支援高校数量,“团队式”支援更能提高对口支援效果。随后两位点评专家分别从实验组和对照组选择、样本的数量与质量、交互项使用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在点评专家和博士生们的热烈交流与讨论中,教育与社会公平分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