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公告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正文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研讨会成功举办

时间:2023-06-26 15:47 来源:


2023年6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对策研究”研讨会——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评价与对策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顺利举办。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丁小浩、岳昌君、马莉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杨中超、北京外国语大学祝军、北京大学团委贺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曲垠姣、北京大学教务部许锐、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吕媛、杨琦、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董子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冯沁雪出席论坛并作学术报告。论坛第一部分“就业意愿与考研行为”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主持,第二部分“就业能力的培养与评价”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丁小浩主持,第三部分“就业形势与职业发展”主题报告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马莉萍主持,圆桌论坛“高质量就业评价与对策”由岳昌君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马莉萍分享了题为《地方本科高校学生考研意愿与备考行为特征研究》的报告,在“考研热”不断升温,地方本科高校考研“高考化”的背景下,针对某省普通本科高校2022届毕业生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在学科考研比例、考研学生个人特征、考研流向、备考时间和经济投入等方面的特征,得出五个结论:第一,地方本科院校中一半学生计划考研,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农学医学和理学专业学生考研热情更高;第二,考研中存在跨省份、跨专业、跨学校的“三跨”特征,人文社科和“好学校”学生更倾向于跨专业考研,学校越好越倾向于向上考研,有2.57%的学生选择逆向考研;第三,备考时间均值为7.4个月,平均备考花费在2000元以内;第四,家庭背景较好的学生倾向于保研、出国和考研,倾向于“三跨”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第五,学习成绩更好的学生考研时更倾向于跨学校和跨地区,且向上报考的跨度越大,但跨专业的概率更低,备考时间投入更高,但考研花费更低。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研究员杨中超分享了题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就业:意向和去向》的报告,基于2022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我国占大学生群体70%的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毕业意向与去向情况,第一代大学生身份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学生的毕业意向和去向。得出以下五点结论:第一,第一代大学生身份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毕业去向,但对就业起薪和工作满意度预测作用不显著;第二,相比于学业成就,非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三,家庭第一代大学生不存在非认知能力上的显著优势,非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并不更显著影响第一代大学生的就业结果;第四,在就业结果上,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发挥着相互补充或替代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在是否为一代大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第五,相比非一代大学生,第一代大学生遭受了更大的家庭成就负罪感和低学校归属感的负面影响。

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原副主任、北京大学信科学院团委书记吕媛分享了题为《近五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报告,介绍了国家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统计口径方面的新政策,分析了2018年以来北京大学本硕博毕业生人数、毕业去向落实率、构成、行业分布、单位所有制类型分布和求职努力等方面的特征,并指出在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中,雇主最看重专业知识技能,此外雇主还看重实习经历和学生干部经历。

图片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祝军分享了题为《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的报告,面向云南籍三千余名在京大学生开展就业意愿调查,分析家庭背景及其中具体的经济、文化、社会因素是否会对回流就业意愿产生影响,以及相比于就业偏好、人力资本等其他影响要素,家庭背景对回流就业意愿、单位和地域倾向的解释率如何。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家庭社会背景(父母职业)中的社会性声望会增加大学生省际回流就业的倾向,但与家庭背景相比,就业偏好仍然是影响回流就业意愿的最主要因素;第二,家庭社会与经济背景的作用使学生在选择回流意向单位时呈现“子承父业”的文化惯习,但与家庭背景相比,人力资本是影响回流就业单位选择的最主要因素;第三,与其他因素相比,家庭背景尤其是经济背景是影响回流就业区域的最主要因素。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杨琦分享了题为《需求型资助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结果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基于“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研究需求型资助对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的影响。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需求性资助更多分配到女性、家庭地理区位偏远、经济文化资本较弱的高校毕业生中;第二,需求型资助增加了贫困生的学术融入和社会融入,促进了贫困生的人力资本积累和就业能力增值,补偿了弱势家庭的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由于经济困境而造成的不利影响,且助学金的政策效果优于助学贷款;第三,助学金使高校贫困生就业起薪提高了5.9%,但仍比未获得资助的非贫困生的就业起薪低5.4%。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博士生冯沁雪分享了题为《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就业能力的影响研究》的报告。在“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和“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的背景下,基于“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兴趣对包括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在内的就业能力的总体影响。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专业兴趣显著促进就业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提升,其中专业能力受专业兴趣的正向影响更大;第二,学习时间在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第三,专业兴趣对不同家庭背景和学科类别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均存在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同。

北京大学团委学术科创部、权益部部长贺凌分享了题为《高校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和实践:以北京大学为例》的报告,从共青团创新创业工作的现实意义、共青团开展创新创业工作优势、北京大学团委双创工作体系和创新创业实践思考与未来探索四个部分进行了阐述。指出北大团委开展双创工作筑牢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聚焦服务青年、引领青年的主业,顺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潮流,具备开展工作的组织、活动和载体优势,以教促创、以赛促创,开展创新创业课程,邀请学者和产业专家教授创新创业理论与前沿技术,对接创业就业见习基地,结合课堂讨论、实践采访和朋辈辅导等方式,推动知行合一,学用结合。同时指出当前高校共青团构建创新创业工作体系还存在管理主体多样性与平台资源分散化之间的矛盾,双创课程的局限性与创业实践的专业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服务保障局限性与学生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这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索解决。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君分享了题为《全球就业形势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报告。指出全球就业市场的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2000年以来一直在12%以上,青年失业率与总体失业率之间的差距扩大;全球非标准就业率在60%左右,国内灵活就业比例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全球非就业、非在学、非培训等“三非”(NEET)青年超两成,“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比例不到一成,也显著低于国际水平。岳昌君教授还为大家详细解释了失业人口、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等相关概念,从产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角度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指出全球市场中技术和劳动力之间已经呈现总替代关系,在数字化和绿色经济主导未来市场的新格局下,大学生要在数字、技术、创新等认知技能和个人发展、与人合作等非认知技能方面做努力、提升就业综合能力,尤其是分析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软技能。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曲垠姣分享了题为《欧洲国家青年就业状况与相关对策探索》的报告,描述了近十年来欧盟国家就业总体态势,从年龄和性别结构、地理位置、受教育程度与专业、最易失业的职业和成员国差异程度等角度总结了欧盟国家青年就业特点,梳理了十年间欧盟关于促进青年就业的重大战略计划,并重点介绍了英国、德国和北欧国家应对国内青年就业问题采取的具体做法,即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公共财政支出比重大,不断巩固和强化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地位,以及通过灵活的政策寻求突破。通过国际比较,得到四点启示:第一,完善就业法规,加强青年就业保障立法;第二,提升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地位;第三,加强从学校到工作场所的过渡,学以致用;第四,积极推动教育、培训与就业的国际合作。

北京大学教务部许锐分享了题为《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五年和十年后的评价报告》的调研结果。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人才培养不仅关注毕业生就业质量还关注毕业生发展质量的背景下,梳理了北大本科教育改革历程,基于2012届本科毕业生数据分析各学部毕业生毕业十年后在就业状态、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和自主创业比例方面的特征,总结毕业生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人才区域流动和科研服务方面的贡献,根据毕业生对培养过程的反馈对标培养目标进一步总结反思,并就本科生培养提出三点政策建议:第一,建立健全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助力毕业生的长期发展;第二,注重教师与同伴的指导帮助;第三,坚持五育并举,帮助学生强化“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领先地位应具备的领导和创新能力。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董子静分享了题为《高校就业质量提升策略》的报告。为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首先在“量”上要筑牢支撑基础,稳住就业率,具体措施为提升就业意识,端正择业观念;发挥主观动能,提高求职技巧;巩固通识教育,补强通识能力;增强行业引导,加强实习指导。其次在“质”上要提升专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具体措施为夯实学科专业,挖掘学科热爱;国家需求导向,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岗匹配,完善精准就业。凝聚多方共识,调动各方资源,推动高校就业量质齐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晓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中国公安大学副教授阮倩、游美营地教育创始人兼CEO李璟晖、国家统计局胡丛、中国体育大学王严淞、中国音乐学院徐晓雯、北京大学人事部孙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扬霖、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辛晓佳、硕博连读生闫思宇、硕士生蔡瑀澜等师生也参加了会议。青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孙百才教授的研究团队和广东省委党校胡雪等以线上方式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各专题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的高度重视,主持人与嘉宾就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就业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文字整理:蔡瑀澜 图片整理:闫思宇


上一篇:精彩回顾:教育成本效益分析的历史与未来——中国学者对话著名教育经济学家亨利·M·莱文
下一篇:关于举办“教育经济学前沿与中国实践”暑期学校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