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新闻公告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推介:《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

时间:2021-10-09 09:30 来源: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本次共评选出获奖成果344项,其中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共有6项成果获得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为进一步促进学术交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推出获奖成果推介系列文章。

《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

三等奖

杨钋

 

一、基本观点

技能短缺与错配是制约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技能合作是解决技能挑战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出现了三大趋势,即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组织间参与的差异和区域间发展的多元化。针对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挑战,《技能形成与区域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功能分析》(以下简称《技能形成》)一书采用制度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了技能形成领域的央地政府互动、地方政府对校企合作的协调以及校企技能合作三大议题。此书基本观点如下:

1、通过对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历史的梳理,《技能形成》一书提出我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历了从集体主义技能形成体系向国家主义技能形成体系的过渡。在此背景下,中央政府尝试通过三种政策工具——事权调整、财政投入和项目制来激励地方政府对技能型人力资本投资。这三大政策工具的调整促成了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中生产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和技能培训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2、在我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治理体系中并没有培育出强有力的行业性组织来协调和沟通职业教育机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这一点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尤其明显。《技能形成》一书发现,这一协调功能事实上通过地方政府的职责变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偿。地方政府可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协调机制中充当与行业性组织具有同等价值的“功能性等价物”。多案例的分析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通过认可、激励、协调和参与方式,积极介入本地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技能合作,形成了对技能合作的地方化产权保护。

3、在区域层面,以产业聚集度、企业生产体制和社会保护政策为主要特征的区域禀赋在推动校企合作制度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区域禀赋优异的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长株潭等)率先实现了技能形成领域内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开展了各种高成本的校企合作,乃至实现了跨企业的技能投资合作。技能合作地方化产权保护的差异和区域禀赋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地产教融合发展的差距。

4、《技能形成》一书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了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和区域合作机制在国家技能形成体系中的特殊作用。这两者促成了作为社会治理方式的“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的出现。“中国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第一、以国家技能形成体制奠定技能形成领域校企合作的制度基础。第二、中央政府在技能形成领域以事权调整、财政投入和项目制的方式,利用效率机制和合法性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自身教育服务提供-监管协调的职责和相应的财政责任。这种事实上的问责机制会促使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化的产权保护,并根据区域禀赋来调整地方化产权保护的供给。第三、依靠地方政府提供针对技能合作的地方化产权保护。第四、在不同地方化产权保护策略下,各地逐步形成形态各异的技能合作模式。第五、地方政府促进区域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技能合作逐步趋向制度化。

二、主要创新和学术价值

《技能形成》一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国际视野、理论发展和方法创新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视野。例如,此书在国际比较视野下分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技能形成体制的变迁,并提炼出我国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的特征。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对我国技能形成体制、职业教育领域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校企合作协调机制等进行的分类,对理解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阶段、典型模式和关键挑战等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二是理论发展。此书结合了技能投资研究的组织制度视角和政策视角,整合历史制度主义、三螺旋理论和地方政府政治分析,对技能形成领域内校企合作的中国模式进行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分析。在分析价值方面,《技能形成》一书对技能合作的中国模式进行了系统化梳理和分析,对技能形成领域的重要现实议题予以理论化的讨论和回应。首先,它梳理了国家技能形成体制理论与我国技能形成体系的历史建构过程,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校企技能合作的历史背景,回答了“中国经验从哪里来”的问题。此书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和制度匹配的观点,将历史和空间重新放入对技能形成领域技能合作的讨论。

其次,此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剖析了组织间技能合作的条件,讨论了技能合作投资中可信承诺和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在中国情境中得到解决的过程,说明了“中国经验是什么”的问题。技能合作的中国模式是宏观技能体制与地方政府协调不断调试的结果。中国经验的核心是技能形成领域中地方化产权保护的发展。

再次,此书结合对政策工具和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体系的分析,说明了“中国经验发挥作用的条件”。考虑到地方政府行动嵌套在国家治理体系之中,职业教育国家治理体系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是中国模式展开的组织制度环境。中央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形成了对地方政府供给地方化产权保护的压力;中央政府以项目制形式进行的专项性转移支付,形成了对地方政府供给地方化产权保护的激励。

最后,基于区域案例分析,此书说明了“中国经验的形成过程”。地方政策创新是技能合作中国模式的一个来源。地方政府通过社会保障体制和产业政策的区域调整,可以在局部地区增进技能形成与社会保障制度和生产体制的匹配,实现小范围的技能合作创新。除了以地方政策实验来促进技能合作,将技能合作纳入地方创新体系建设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三是方法创新。此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既有案例研究,又有比较方法,还有基于文本分析的量化实证研究。此书综合运用了相关科学研究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领域混合研究的新范式。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技能形成》一书就我国技能形成体系的诸多关键方面提出了总体性的分析框架,深化了相关议题的分析,代表了研究者立足中国职业教育实践所做的系统化的理论努力,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概念工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此书对我国过去二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经验进行了一次系统化梳理和理论归纳。它有助于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相协调的国家技能形成体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精神与举措。

此书相关研究成果通过国内外学术研讨会、国际组织会议和国际学术发表等方式产生了广泛的、积极的社会影响,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首先,此书提出的“技能合作创新的中国模式”有助于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向面临相似挑战的发展中国家传播和推广。在中国经过检验的这些实践经验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基础薄弱、正在接受制造业产能转移的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的经济体,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价值。基于此书的研究,作者应邀在多个国际论坛中进行了主题发言,包括第四届太和文明论坛、埃塞俄比亚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印度召开的“中国与印度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世界银行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国际研讨会、泰国召开的APEC“教育与经济发展”国际工作坊、俄罗斯召开的第二届城市-大学国际论坛、韩国召开的世界银行第三届ASEAN+3“职业教育与技能”国际论坛等。

其次,此书及其相关研究成果已经通过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和民盟呈送给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近期,教育部职成司在“技能中国”相关政策制定过程中,也参考了此书相关政策建议。

此外,作者以此书为基础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其中6篇论文发表在Higher Education, Post-Soviet Affairs等SSCI期刊以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高教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国内权威期刊和C刊,获得了较高的引用率。

上一篇:​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推介:《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
下一篇: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获奖成果推介:《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2019》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