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3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化背景下的教育质量评价”课题研讨会。研讨会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主持,她首先简要介绍了课题的立项背景、总体框架和开展状况。接下来,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发言,她首先回顾了1985年在镜泊湖参加高教评估会议的经历,并指出,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也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围绕教育评价开展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希望课题组成员密切合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主题一:“人才质量的多元评价”
研讨会首先围绕“人才质量的多元评价”主题展开,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岳昌君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作题为《以形成性评价提升教育质量》的报告。形成性评价的核心要素是确定评价目标与标准、收集信息与诊断、反馈和学生主体,有效开展形成性评价仍面临较大挑战,教师需要建立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间的联系、收集证据并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反馈等。报告进一步指出了形成性评价本土化探索的众多路径,并分析了形成性评估策略对教师教学法的影响及实现方式,以及教学法的变化对学生参与度、学习动机和行为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黄晓婷的报告主题为《基于计算测量学的大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评初探》。该研究从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测量偏误的现实困境出发,细致梳理了大规模测试过程中的交流模式与赋分方式、多种教育测评框架和方式间的异同。她从计算测量学角度入手开发测评工具,包括通过捕捉图神经网络的方法提取学生特征、形成机器学习的基本素材、结合专家评分提升模型拟合优度和解释力,最终形成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模型。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崔海丽作《全员导师制下中小学导师社交能力与培训效果评价》报告。在上海市启动“全员导师制”探索与实践背景下,该研究通过收集教师问卷和中小学生问卷,并结合深度访谈等方式,分析了教师的社交能力水平、不同特征教师的社交能力差异以及全员导师制开展前后培训内容对教师社交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了不同性别、年龄、学段、行政职务的小学教师在社交能力评价方面的差异,在不同阶段(参与培训前后)和不同学段教师对于“全员导师制培训”的认识和需求仍存在显著差异。
主题二:“学校质量的增值评价”
接下来,研讨会继续围绕“学校质量的增值评价”展开,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黄晓婷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郭丛斌的报告主题为《县域高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县域高中的教育质量提升不仅能够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更对促进社会公平和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县中面临多重发展困境,包括县域高中生源质量下降、教师质量有待提高、超级中学对县中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基础教育财政“以县为主”造成县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以及对县中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等体制机制问题。基于此,该研究从学生能力和发展保障两个方面构建了县域高中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体系。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吴红斌的报告主题是《高等院校效能的增值评价—基于我国医学院校的实证研究》。研究通过匹配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数据,并运用多层回归模型对大学生的增值评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业表现增值存在显著差异,按照学生入学时的基线水平和入校后的增值可以将医学类院校划分成四种类型,这为进一步提升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研究借鉴。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卜尚聪的报告主题为《普及化阶段不同类型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增值影响》。该研究以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为背景,基于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行政管理数据,利用断点回归方法实证检验了不同层次高校对学生发展的增值影响、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发现:分数相近但是进入更高层次的高校会显著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且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人力资本增值,但增值作用相对有限,可能的原因是“鸡头凤尾”效应,进入高层次高校的学生在同辈比较中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高校应将资源投入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并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发展。
主题三:“数字赋能的教学质量评价”
研讨会第三部分围绕“数字赋能的教学质量评价”展开,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秦春华主持。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汪潇潇的报告题目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及教育大模型发展历程》,她从理念角度介绍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阶段:内容资源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和教育治理数字化,并从实践角度介绍了创新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给教学带来的巨大变化。报告还介绍了国内外顶尖高校对于Chat GPT的观点和态度,并提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应如何关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内容及考核形式,才能使得教学更有意义,以及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些能力,这些都是当下重要的研究议题。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素红的报告主题为《信息干预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研究从高校现行的“挂科清零”规定出发,发现大学生的挂科现象存在“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报告结合行为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和随机实验方法,通过对某高校两级本学生开展挂科预警信息干预、成绩预测信息干预和学习计划辅导干预,实证检验了哪些干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时间投入、学习计划制定和学业表现具有显著影响。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后周雪涵的报告主题为《The Effects of Class Size on Students’ Academic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in College Synchronous Online Courses》。班级规模是教育生产函数中的重要研究视角,但是针对大学教育阶段中班级规模究竟发挥什么作用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该研究收集了某高校本科生的学业成绩、问卷调查数据以及同步在线课程平台的学习行为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发现,增加班级规模会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业成绩和课程满意度,且这一影响主要通过减少人机互动的机会而发生作用。最后,与会师生就课题下一步研究计划展开深入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