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中午,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举办2024年第3期(总第20期)青年学者系列讲座。本期讲座的主题为“利用学习小组促进在线课程参与度与学业表现:一项关于学业与非认知成果的实验研究”,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雅博士后周雪涵主讲。讲座由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系主任、教育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杨钋主持。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丁小浩教授、教育学院院长阎凤桥教授、副所长马莉萍长聘副教授、陈晓宇教授、丁延庆副教授和朱琼助理教授参与点评。教育学院多名师生到场参与。讲座伊始,杨钋长聘副教授对报告人和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讲座报告人的教育背景和研究领域。周雪涵博士首先对个人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介绍。在站期间,周雪涵博士在SSCI期刊《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发表2篇论文,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与“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资助。
接下来,周雪涵博士介绍了本研究的前期研究基础与研究过程。在开始正式研究前,周雪涵博士首先进行了预研究。正式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采用随机干预实验方法,通过随机将学生划分为是否进入学习小组的方式,考察小组学习对学生学业与非认知成果的影响。研究通过给学生布置小组互动作业的方式促进组内成员的交流。第二阶段取消了分组干预,以考察是否会产生自发的小组学习行为。研究收集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多次调查数据,并与行政数据、调查数据进行匹配。研究发现,小组学习显著提高了第一阶段学生的学习时长,而在第二阶段学生开始自发地组成学习小组。小组学习对学业基础差的学生学业表现以及参与小组互动具有显著更高的影响,对学业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时间管理则具有负面影响。小组学习会增强内向学生的学习动机,削弱外向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启示,作为一种成本低、适用规模广的教学方式,小组学习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可以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中进行推广。同时,教学者应当关注到课堂上不同学生具有的不同需求,调整小组学习的分配,关注学生行为和表现。最后,周雪涵博士介绍了未来的研究计划。她计划继续通过描述性方法、机器学习方法、人工智能辅助方法等拓展研究,并尝试应用准实验方法,不断推进实验研究,致力于打开教育生产函数的黑箱。最后,参会老师和学生围绕研究中的变量测量、基准组选择、后续研究等方面,就小组学习影响学生学业与非认知成果的相关议题与周雪涵博士展开了深入交流。
讲座助理:林璐/徐雅静(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博士生)